top of page

2.借券在本案扮演的角色與股價關係



借券在浩鼎事件的關注點

(1)借券金額/交易費率同飆高

借券之所以在浩鼎解盲事件中如此受到關注,議借交易費率一度衝高到年利率20%水準,是一般常見熱門股票借券費率的三倍以上,令市場結舌。而回顧浩鼎解盲事件借券張數的變化,2015年8月28日的專家會議,決定將在隔年3月底前解盲,當時借券張數僅26張,當日收盤價則為270元。


隨著解盲時間確定,2015年11月MSCI又將浩鼎納入全球標準型指數台灣成分股,股票市值突破千億台幣大關,收盤價也在同年12月18日見到755元歷史新高。不過隨股價飆高與越接近解盲時間的近關情怯,借券餘額也逐步墊高,到2016年2月19日確定解盲前的最後交易日,借券張數來到7,219張,對照股價681元換算的市值約49.16億元。



而在2016年2月21日的浩鼎OBI-822第二/三期解盲結果,主要療效指標未達標下,股價出現連四天的跌停重挫,借券餘額也隨借券者回補還券,連日下滑,2月26日當日借券餘額較分別前一日大減353張,是事件發生一周內借券張數最大變化的一天。


多數新藥公司在解盲未達標後的一周內,股價波動最為劇烈,但觀察浩鼎事件的借券張數變化,較大幅增加反而是落在爆出內線交易、圖利股東的案外案之後。像是3月初接連發生如總統蔡英文兄長投資浩鼎、國民黨立委、也是前金管會主委的曾銘宗批評當時中研院長翁啟惠背書發言失當等爭議後,3月10日出現一天借券餘額大增699張的情況。


而隨市場將解盲未達標的焦點,逐步朝向檢調偵辦背信、翁啟惠女兒持有浩鼎股權遭批等方向移動,3月的借券餘額大幅增加,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借券餘額已達7,860張,比2月底多出1,469張,股價也正式跌破400元大關。


除了借券餘額張數波動,另一個市場關注焦點在於借券費率的變化。當時最高傳出借券費率一度飆升至年利率20%,等於借券者除了須提供擔保品外,還需另外付出約當兩成年利率代價,先取得浩鼎股票,利率之高,也讓外界不免猜測:如果不是預期先賣後買的價差交易利潤可期?應該就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2)經營權之爭?

因為市場願意付出超乎常理的代價,先取得股票,且當年股東會是在6月27日召開,往前推算4月28日為最後過戶日,當時最高的借券張數餘額(4/26)一度超過8千張,相當於浩鼎4~5%的股權,如果為單一人或單一陣營擁有,應該已經是浩鼎的前五大股東。


也因此,當時市場一度傳出,市場派透過借券與其他管道,已掌握近兩成股權,有意在當年股東常會董監改選拿下兩席董事,意外引爆經營權之爭。這起事件在經媒體報導後,似成了「見光死」,股東常會竟意外平靜,並未上演市場派力爭董事席次情事,但股價一度因經營權之爭的傳言,出現過一波漣漪,算是浩鼎解盲事件的插曲。

(3)時機巧合、內線交易?

當時市場也質疑:市值如此龐大的借券餘額,又付出這麼高的費率成本,空方到底掌握何種訊息,足以大膽假設未來借券賣出賺取的利差可期?借券的籌碼又從何而來?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內線交易?但是,前面也說,根據證交所規定,只要是證交法定義的內部人,包括公司董監事、經理人、持股10%以上的股東及相關配偶與未成年子女等,都不能擔任該股股票的出借人,不然 ,就有違反證交法疑慮,後續也確認並無遭規範的內部人有違法事宜。


市場人士認為,因浩鼎當時屬於熱門借券標的,借券費率也遠高於一般行情,對長期持有者來說,算是額外的收入:比較可能的是券商因熟知轄下客戶誰擁有較多股票,主動詢問並擔任媒介,讓市場有為數眾多的股票得以出借。


只是另個讓市場好奇的是:借券的時機 。在解盲未達標後,借券者因股票連續四天重挫下跌,先是出現還券,事件發生一個星期後,才因後續檢調偵辦的案外案與媒體幾乎每周一爆,再度激起空方借券的意願,使得借券餘額在3月至4月股東會最後過戶日前,出現逆勢走升。


是否意味著:市場已經預期解盲事件的「案外案」,會朝不利的方向?特定周刊也屢見宣稱「檢調不公開」的偵辦訊息,訊息掌握的「精確度」也難免啟人疑竇。而從結果論來看,空方也確實「掌握」了股價下跌的波段,取得先賣後買的交易價差,大獲全勝。

借券在這件事情扮演的角色

其實,每次面對外界將借券解讀為禿鷹,主管機關總是一再疾呼,借券本身是「中性」機制,何以說是中性?主要除了前面所說的,借券若未賣出,並不會對當個市場的股價造成當下影響,而且借券者因與出借方有還券協定,借券人終究得買回持股,進行還券,因此,無論是借券或信用交易的融券,都可能是後續買盤的力量;而且根據主管機關先前與大學學術單位所做的研究,借券賣出餘額的走勢與股價下跌,不盡然都成正向關係。


只是借券者因有還券的必要,且又得支付借券費率,不可能是打算跟股票長相廝守,通常代表的都是相對短線的浮動籌碼。加上浩鼎解盲事件期間,借券引發的討論不少,甚至傳言將發動經營權之爭,市場消息與借券籌碼的增加與回補,無形中都成為浩鼎解盲後,股價助漲助跌的力道。

浩鼎事件後對借券的影響

也因為市場對借券勢力在浩鼎事件的影響高度關注,甚至牽涉到檢調調查是否有解盲前借券異常升高的不法情事,雖後檢調並未成案,不過在該事件後,主管機關確實也對借券的資訊揭露更形關注,包括在平台上申報的議價交易費率,需更符合實際的情況,而非僅是輸入「參考用」


當然,也有外資反映: 有時候借券的議借是一籃子股票同步進行,較難逐筆區分實際費率,但主管機關管理方向上,仍傾向更重資訊揭露的公平與真確性,只是在資本市場的投資工具更趨多元下,投資人如何更中性的看待類似借券等工具扮演的多空角力,或許也成為投資人在浩鼎事件中學習的功課之一。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