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灣生技新藥發展欣欣向榮,在2013~2014年間,不少尚未獲利的新藥與新創生技公司享有高股價,可謂生技「本夢比」的最佳代表。
台灣新藥股大多處於研發燒錢階段,且每股淨值也會隨著燒錢的速度與資金的募集而大幅波動,所以無法以傳統本益比(PER)與本淨比(PBR)來評價;這對於習慣以傳統方式評估目標價的機構法人與大戶來說,確實造成投資的心理障礙,加上新藥基本面的研究過於專業,了解和深入不易,不像大多數產業有訂單與營收可追蹤,也因而造成投資人對新藥產業卻步。
新藥標準的評價方式,主要是「現金流量折現法」,其次則是「市值比較法」
以此估算本夢比的夢到底有多大。所謂的現金流量折現法,就是評估一個新藥的研發進展與上市後潛力,進而估算出未來每年能帶來多少淨利,再將各期(各年度)淨利以一個「折現率」進行折現,加總起來,看新藥「現在」的價值。這裡的折現率是指,長期利率再加上新藥開發的風險貼水,此一風險貼水視新藥的進展階段與狀況而有所調整。
但現金流量折現法所牽涉到的諸多假設,會因個人主觀判斷而有很大差異;以中裕為例,有人保守估計其愛滋病新藥銷售潛力為3億美元,權威市調機構則估計4億美元左右,但也有樂觀的人認為,這將會是10億美元的大藥。
對新藥潛力有人看好,有人看壞,也導致評估出來的價值分歧,最後往往演變成倒果為因的模式:看股價的好壞,再修改評估的假設!這會減損以這種方式評價的公信力,也造成機構法人對於這種評價方式無法充分信服。在台灣,「現金流量折現法」至今仍不算是繼PER、PBR後的第三種投資評價的語言。
由於單以「現金流量折現法」的說服力可能不夠,故評價新藥與新創生技公司,也會輔以「市值比較法」。
市值比較法的困難在於:國際間不一定找得到與被評價標的相近的公司或授權案。新藥與新創生技有基本面研究與評價上的困難,再加上台灣短視的投資氛圍,造成投資台灣生技難上加難。
機構法人是逐週、逐日檢討績效,市場分析師是逐月、逐週檢討績效,且2014開放現股當沖後,著眼於長期投資的大戶越來越少,現在市場氛圍已變成如果明天就能獲利,那為何要長期投資?台灣把短線股價的表現看得過於重要,這也造成台灣生技行情來時,大家一窩蜂追捧,行情退潮時,大家一窩蜂逃離;加上台灣生技以中小型股為主,造成股價波動的幅度遠高於其他產業,而許多生技公司的股價在資金退潮後,往往回到原點、甚至更低。
「台股的投機比重越來越高,而投資比重越來越低,不利於台灣生技的長期發展」;這是市場分析師一致看法。台灣上市生技指數現在的位置,和2010年那時的低點差不多,台灣上櫃生技指數現在的位置,則和2011年相當。反觀美國生技指數這七、八年來漲了快三倍,正在崛起的香港生技,近兩年也有近三倍的漲幅。從資本市場看台灣生技發展,這七、八年來似乎做了白工。
新藥與新創生技的基本面研究與評價,進入障礙太高,「要教育投資人太慢,看來也不可行」、「短視、一窩蜂的投資行為難以扭轉」、「不如離開台灣,到香港或美國掛牌吧!」這其實已是許多生技公司心照不宣的想法,台灣生技公司出走潮,似乎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