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生技業者感慨:「雖然主管機關一再澄清沒有潛規則,『暗規則』卻不勝枚舉!」
櫃買中心針對業者抱怨曾解釋:在浩鼎事件之後,業者與市場都將新出爐的科技事業IPO的集保年限延長,認定成「潛規則」;實際上,集保年限延長,適用於所有未盈利的科技產業,並非僅針對生技業,「我們其實沒有潛規則。」問題是,台灣未盈利的科技產業,實際上主要就是生技產業。
不難發現:主管機關認知的管理原則,與生技業者的感受確有極大的落差。「潛規則」可謂無所不在,不僅僅只是集保年限延長,浩鼎事件後,主管機關的態度過度謹慎,對於業者各種申請,不但過度講究細節,且苛求說明仔細,讓業者有被刁難的感覺,這才是業者所認為的「暗規則」。
當初泰福生技掛牌時,證交所與公司達成了『大股東在公司獲利前不得賣股的共識』」,然而,後來掛牌的其他生技公司並沒有這種「共識」,以至於這個「共識」變得有點像「暗規則了」。
「我們希望主管機關能站在輔導與幫忙的立場,而不是處處防弊、事事阻擋」,許多生技業者如此感歎。
2015下半年,新政府執政前,台灣生技氣勢正旺,蔡英文總統當時承諾要替生技這個產業興利,並且要適度「圖利」這個新興產業。兩年來,中研院國家生醫園區、竹北生醫園區陸續落成,執政者確實在生技硬體上興利不少,卻不再表明要圖利生技了!似乎連過去最挺生技的蔡英文總統,近兩年很少在生技的重大場合出席。
「連沒有收受不存在的技術股的前中研院院長,都被貪汙起訴了,誰還敢再說要圖利產業?」台灣的公務人員最怕出事,長期以來養成了防弊、再防弊的文化。據了解,浩鼎風暴讓櫃買的不少公務員的年終都不理想,防弊的心態當然更強;唯恐又有公司出事,影響自己考績,這才是導致「潛規則」與「暗規則」的根源。
其實,不只「潛規則」與「暗規則」,在不成文的「浩鼎條款」中,甚至也有不少明文規則正在阻礙這個產業發展。主管機關並沒有把浩鼎解盲失利後所出台的「五大監理新制」當成是「浩鼎條款」。不過,這些監理條款對浩鼎、乃至對新藥、新創生技公司的針對性,則是業界與市場有目共睹。
2016五月出爐的五大監理新制中,集保年限的從一年延長至兩年、未獲利公司申請上櫃的淨值要達2/3,對新創生技公司的募資與股價都造成巨大衝擊。
例如,台灣新創生技主要靠創投的資金來支持,而創投的年限只有七年,新創生技公司從草創到有一定的成果,多半至少要五年,而現在集保要多一年,加上保守與防弊心態,讓主管機關審理IPO時間大幅延長,當然會導致創投不願意投資處於發展較早階段的生技公司;而即便是產品發展至中、後期的公司,創投也不一定敢大額投資,台灣新創生技公司的募資越來越困難。
浩鼎與前中研院院長的官司,也造成了產業人才不願海歸的後遺症,關鍵的專業人才羅致困難,是當前業者最棘手的問題;這些發展的致命傷,加上不成文的浩鼎條款,及官員到公務人員保守的心態,造成了IPO與募資困難。而人才、錢財斷鍊所共同造成的結果,是生技市場氛圍的低迷,讓資本市場失去價值發現的功能,最後可能連生技的市場分析師也紛紛離去。
「宏X電從1200元到跌破100元,都不會有宏達電條款,浩鼎僅是因為解盲失利,馬上就有不成文的浩鼎條款出爐,生技實在被過度關切了!」不少市場分析師感慨。
台灣處處監理與管制的防弊文化,造成太多例外管理,而香港未盈利的新創公司IPO制度明確化後,便一切照制度走。台灣新創生技是創投資金與主力大戶在支持,香港、大陸則是主要由法人機構支持,兩相比照,香港資本市場似乎更適合生技業生根與茁壯。國際化與有實力的大公司都會選擇到香港掛牌,台灣未來恐怕只能只能留住沒能力走出去的公司。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