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須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確認其安全性和療效,才能取得藥證上市;在此之前須經過毒理、藥理、動物等臨床前試驗,均經證實其安全並具開發潛力後,則檢附先前動物、毒理等實驗數據及相關資料, 並以良好設計的臨床試驗提出臨床試驗審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申請;核准後,才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
人體臨床試驗
人體臨床試驗目的在驗證新藥的安全性及療效,這也是新藥研發的成敗關鍵,因此,臨床試驗設計很重要;一般常採用雙盲試驗(Double Blind)設計,即將受試族群隨機編碼分配為實驗組(用藥組)、對照組(安慰劑組),但病人、醫師或相關執行試驗研究員並不知道誰是實驗或對照組,其目的在避免受試者或執行試驗者其主觀影響,以求其觀結果更為客觀嚴謹。直至研究結束,解開編碼,才針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此一步驟則稱為解盲(Unblind)。
解盲指標
解盲後,針對IND提出的主要療效指標(Primary Endpoint),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比較與分析,看兩組差異是否已達統計學意義,若符合療效指標,以驗證新藥療效。一般以P值(P value)表示,若顯示95%以上均可達預期療效,意即失誤率只有5%以下,即p值 < 0.05,表示新藥可達主要療效指標。反之,則稱未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意義,試驗則未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臨床試驗未達療效指標,但有些結果數據所呈現的科學意義或臨床資訊,仍可成為未來藥品開發方向或新試驗的設計依據。解盲結果未過關,常與試驗設計有關,如受試族群選擇與樣本數不足,新試驗若能依據解盲結果中有意義的資訊重新設計,仍有機會成功地驗證其療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