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年8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解盲只有成功或失敗?台灣投資人應如何看待解盲
歷經基亞事件和浩鼎案風波後,投資人對新藥臨床試驗解盲的定位,可能意味著高風險,結果往往是一翻兩瞪眼。事實上,解盲結果並不是非黑即白,即便解盲達標,也非一竿進洞,表示藥證就可到手;反之,解盲未達標,也不代表新藥失敗。這才是投資人正確解讀解盲結果所應建立的觀念。...
2018年8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2.談新藥本夢比與台灣投資生技的困境
2012台灣生技新藥發展欣欣向榮,在2013~2014年間,不少尚未獲利的新藥與新創生技公司享有高股價,可謂生技「本夢比」的最佳代表。 台灣新藥股大多處於研發燒錢階段,且每股淨值也會隨著燒錢的速度與資金的募集而大幅波動,所以無法以傳統本益比(PER)與本淨比(PBR)來評價...
2018年8月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3.浩鼎風暴後 IPO的潛規則、暗規則、明規則
不少生技業者感慨:「雖然主管機關一再澄清沒有潛規則,『暗規則』卻不勝枚舉!」 櫃買中心針對業者抱怨曾解釋:在浩鼎事件之後,業者與市場都將新出爐的科技事業IPO的集保年限延長,認定成「潛規則」;實際上,集保年限延長,適用於所有未盈利的科技產業,並非僅針對生技業,「我們其實沒有...
bottom of page